showing 24 results for: 蒋志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7.30

    小说艺术

    玛瑙 | Manuela Lietti

    尽管文学小说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从未被系统、全面地研究过,但是自现代主义鼎盛期以来,两个领域间的互动就已经广为人知,且成果颇丰:毕加索和纪尧姆·阿波利奈尔;格特鲁德·斯泰因和欧内斯特·海明威;包括安德烈·布列东在内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核心成员;达达主义者和未来主义者的宣言癖……

  • 所见所闻 DIARY 2018.07.20

    爱不释手

    缪子衿

    为期三天的“abC艺术书展·北京站”(art book in China)于2018年6月29日至7月1日在木木美术馆举办。第三届abC从公开招募到的165份参展申请中遴选128位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机构与创作者。当这一串数字所代表的内容实体陈列在书展现场时,你还是会对体量庞大却相对未知、地下、独立的艺术书出版生态感到震撼。

  • 采访 INTERVIEWS 2017.08.30

    蒋志

    李宁

    蒋志在HDM画廊(Hadrien de Montferrand)的个展“范沧桑”,以上下两个部分切入到对静物、图像、时间、记忆等问题的思考,其中下半部分的产生是在展览开幕之后逐渐裂变出来的——这种变化以及展览最终的名称源于蒋志的老师范沧桑,在展览开幕的前半个月突然病逝,由此激起了艺术家的种种记忆与情感的生发,促使他把展览名更换为“范沧桑”并在展期的中途更换了展览中的作品,随着展览下半部分范沧桑和蒋志的绘画、影像的置入,所有作品共同构成了同一个展览,并形成了一种对话的关系。个展下半部分将持续至2017年9月30日.

  • 所见所闻 DIARY 2017.03.27

    又是一个春天

    刘倩兮

    伴着张学友《一千个伤心的理由》熟悉的前奏,在90年代广东流行文化顶峰时期的氛围环绕下,一个个技术精英和“创业者”的形象轮番出现在屏幕上,他们用流利的英语谈论着当下最热的词汇“共享经济”和其他时髦概念。我脑海里的回路停留在满街可见的蓝色自行车上。

    这是生于新西兰、现居德国的艺术家西蒙·丹尼(Simon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9.24

    蒋志:注定

    玛瑙 | Manuela Lietti

    对于人类而言,行使自由意志是“存在”和“人之为人”的先决条件,只有人类会把自由置于如此至高点——尽管如今各种因素正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自身在整个宇宙中所处的位置与各种行动或情感的发生可能。正在北京魔金石空间举办的蒋志最新个展“注定”便反映了艺术家对这些问题的敏感与焦灼——在此,艺术家弱化了对特定美学形式的固执,同时无意于取悦或迎合走马观花式的观看,整个展览似乎是为那些在乍看的疑惑后依然有心停留的观者预留的召唤记忆与感知的神秘礼物。一系列视觉提示充斥在空间中,试图牵引出的是命运与可感之物相互交错相织的复杂体验。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6.27

    世变

    李棋

    由陈立和武漠在香港Para

  • 专栏 COLUMNS 2015.10.18

    “广东帮”:一个始于1993年的机构实践个案

    王景

    2010年开始,陈侗使用“广东帮”(CANTONBON)作为他位于广州的两个空间,即博尔赫斯书店(1993-)和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2007-)的总称。这篇文章着眼于“广东帮”自1990年代以来,陈侗及其机构实践在全球化当代艺术框架下致力于支持当地艺术家及本土艺术创作的个案。

    “广东帮”自成立之初的定位就不仅限于成为地方性的美术馆或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09.15

    上海黄金周

    贺潇

    北京还在全民享受着反法西斯70周年小长假的悠闲,我却空降“上海黄金周”,并且做好了走断腿的心理准备。据悉,九月初,上海将在一周里迎来近200个展览与艺术活动:三个艺术博览会,数不胜数的展览开幕、慈善晚宴、开幕party、after-party和小圈子聚会等等。想必在一览魔都艺术经济繁荣景象的同时,也是对每位参与者身体素质的一次挑战。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2.26

    蒋志:一现

    阿三

    蒋志“一现”(The Sight)个展正于香港白立方(Whitecube)空间展出,当中四组作品分别放置一楼展厅、二楼接待处及小房间,摄影、绘画、水墨及录像各媒介均有。他的作品不论出现人或物,均潜藏无以名状的触动感觉,无疑是对“后感性”之名的由衷坚持。

    入门即见的《情书》(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1.14

    文明第三回:江陵

    李逦菁

    旨在发起“一种在地转译和多重再生的艺术与人文实践”的“文明”计划第三回展题目源于诗人李白《下江陵》里的名句 “千里江陵一日还”。策展人戴卓群邀请八位(组)参展艺术家在2014年7月间踏上荆楚大地,从武汉出发,经襄阳、武当山、神农架、宜昌,沿三峡、荆州一线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艺术行旅。封闭的工作室创作模式转换为实地走访,并在其中找寻艺术创作的切入点,以个人的视角与方法,将广阔的地域历史、民俗风物中的万象浓缩到作品中去。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5.14

    张慧:广场

    Robin Peckham

    画家张慧的创作,往往是在密闭严实的“圈里”下功夫,他会花上数月或数年的时间坚持某个具体的主题或风格,然后再开始有所变化,潜行。他画的“圈”是如此特别又如此多变,好似出自众多艺术家之手,这也与他和九十年代末“后感性”展览所产生的影响分不开的,像蒋志,刘韡,邱志杰这些特立独行的艺术家都是从这场展览走出来的。

    最近的“圈”,张慧主要深灰色阴

  • 采访 INTERVIEWS 2014.05.12

    杨天娜

    巢佳幸

    出生于德国,如今作为艺术史学家、独立艺术评论家以及策展人的杨天娜 (Martina Köppel Yang)策划了上海外滩美术馆最新群展“以退为进”。有意味的是,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名单成分复杂,囊括了已故艺术家,当代艺术系统以外的文人、政治家等。“以退为进”所针对的时间焦点或背景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持续发生的“传统回望”热潮,以及围绕传统媒介与艺术市场操作间错综复杂、难以梳理的关系,我们就这些问题对策展人进行了专访。展览将持续到8月3日。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5.05

    少与多

    陈熹

    一年一度的“艺术北京”如期而至,但当日去博览会看作品兼顾社交的人群明显被“分流”:一部分人被林冠画廊傅丹(Danh Vo)个展的开幕所邀请,去Temple吃高大上的晚宴,另一部分人则在为稍晚艺术家张鼎于香格纳北京空间的“一场演出”做着摇滚的准备,故在家养精蓄锐。继而,这种分众效应所影响的不只是“2014艺术北京”,当晚整个北京艺术圈的人流都似乎在“多”与“少”之间进行着某种颇有意味的涌动。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6.18

    绘画课Ⅲ:基础与极限之构

    栾志超

    “绘画课Ⅲ”集合了九位艺术家的作品,此次展览通过呈现“艺术家对不同视觉资源的分析、抽离、重组及转换”,观察他们各自的创作观念和方式,并将“抽象”从一种类型划分、具体到每位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去:如丁乙的参展作品是《十示》系列的延续,保持他一贯对形式的关注;蒋志则将电脑故障在屏幕上的显示投放到了画布上,此外他还用此种视觉图像的形式绘制政治事件的景观;王郁洋在此次参展的作品中仍然持续他对艺术语言的研究,将画布上颜料构成的纹理拍摄下来,再重新喷绘到画布上去;沈瑞筠将二维的图像通过剪裁同平面剥离开来,放置进空间构成一件件绘画装置。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5.24

    五月的现实

    鲍栋

    每年北京的初夏都会飘着香港和巴塞尔的味道,这个月初的“艺术北京”据说行情看好,家家都多卖了三五张作品,于是人们比往年更加期盼着香港和巴塞尔的到来。但今年,在对于博览会这种艺术名利场的热情中,又加上了一丝对威尼斯的鄙夷:那么多人都扎堆去了,那不是和798一样了吗。似乎将要蜂拥而去的中国人是超发的货币,已经使威尼斯这块金字贬值了。

    这个博

  • 采访 INTERVIEWS 2013.02.22

    陈侗

    杨北辰

    录像局作为一家非盈利的录像档案机构,从去年三月起始,于今已经运营了几乎一年的时间,期间虽有一些场地与人员的调整,但整体上保持了稳定、清晰的规律与发展脉络,并逐渐成为中国录像艺术领域中举足轻重的资料整合阵地。我们在此邀请发起人之一的陈侗,对录像局的缘起、构架以及未来的方向进行自己的解读。

    录像局并不作为博尔赫斯艺术机构的一个分支,而是我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06.04

    蒋志个展:“如果这是一个人”

    安静 (Lee Ambrozy)

    蒋志虽然定居北京,却与杨福东在内的中国美院一群九十年代艺术家有着紧密联系。其事业中期的这次回顾展充满想象力,展览的试验方式很讲求策略性,至始至终都在挑战着作为主要创造动力的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展览成功地表现了蒋志在艺术上的广泛性试验,显示了这种颠覆自我意识也正是他主要的创造力所在。 这次展览包括两个由蒋志本人策划的迷你展:第一部分是来自他

  • 新闻 NEWS 2012.03.23

    录像局开幕活动

    “录像局”是由朱加发起,由IA32、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和方璐工作室共同组建的一个专门针对录像艺术的非营利机构,设于北京22 院街艺术区 IA3-2,北京今日美术馆旁。录像局的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和整理录像艺术家的作品、资料,并建立便于检索的档案,为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研究人员、艺术院校学生、收藏者和一般观众服务。

    作为一个开放式的机

  • 专栏 COLUMNS 2012.03.21

    东北独立影像作者速写(2005-2008)

    董冰峰

    编者按:“影片”栏目在关注中国艺术电影发展现状的同时,也整理收集近十年来关于中国艺术电影的评论文章,为国内艺术电影评论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前言

      2005年,我离开沈阳,去广东美术馆策展研究部任职;同时,也有不少本地作者或移居外地,或去外地读书等等,一时间,沈阳本地作者的创作和活动暂时处于平静期。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03.16

    解禁之后

    王丹华

    在中国,性许久以来都是淫秽的代名词,处于压抑禁锢的状态下,人们谈性色变。改革开放以后,它从枷锁下一点点挣脱出来。如今,随着信息的发达与通透,性早已不再是神秘和羞耻的话题,变得稀松平常起来。“解禁之后——新一代的性与爱”展览,由朱朱策划,共有28名年轻艺术家参加。

    这些作品,从绘画、摄影、雕塑到装置到录像,分布在时态空间的大厂房里。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