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沈瑞筠,《珍宝盒-9》,2012,综合材质,18x30x15''.

北京

绘画课Ⅲ:基础与极限之构

杨画廊 | Gallery Yang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中二街
2013.06.06 - 2013.07.07

“绘画课Ⅲ”集合了九位艺术家的作品,此次展览通过呈现“艺术家对不同视觉资源的分析、抽离、重组及转换”,观察他们各自的创作观念和方式,并将“抽象”从一种类型划分、具体到每位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去:如丁乙的参展作品是《十示》系列的延续,保持他一贯对形式的关注;蒋志则将电脑故障在屏幕上的显示投放到了画布上,此外他还用此种视觉图像的形式绘制政治事件的景观;王郁洋在此次参展的作品中仍然持续他对艺术语言的研究,将画布上颜料构成的纹理拍摄下来,再重新喷绘到画布上去;沈瑞筠将二维的图像通过剪裁同平面剥离开来,放置进空间构成一件件绘画装置。

以一种艺术类型为名做系列展,哪怕每次都指向某个具体的议题,这样的群展也还是不多见。“绘画课”最初即是要经由对艺术家具体创作的呈现回到绘画自身的具体问题上去,之一探讨的是“再现”的问题,之二探讨的是“风格”的问题。不可否认,在各种新鲜媒介弥漫的当代艺术语境中重提这些千百年来围绕着绘画被讨论的具体问题,并提议将这些问题抽离出绘画的语境,放入到更为广阔的艺术语境中进行讨论,这对于我们在熙熙攘攘的大环境中沉静下来做一些历史的、细致入微的、针对个体的思考是大有裨益的。“绘画课”也的确成功地将绘画置入了当代艺术的语境,并以这样一种以类型为名的展览方式引导我们面对并反思这些被重提的问题。但是问题是,这些所谓“具体”的问题在何种程度上是具体的?又是以何种方式被重提的?这些问题又是否真的得到了有效的探讨?

此次“绘画课”的标题“基础与极限之构”指向了一个观点,即艺术家在面对艺术的基础问题进行创作时,本身就包含着反思的激进性。但是对于不同的艺术家,他们各自面对的基础问题是什么,反思的指向和激进的形态有何不同,这些是相较而言更为具体的问题,也是在我们谈艺术家个体创作、方法、经验的时候需要进一步追问的问题。因为“基础问题”本身就是历史化和个人化的,不仅存在“基础问题”这一概念本身的演变史,还存在“基础问题”相对同一艺术家的演变史;不同艺术家、不同时期,创作实践反思的指向和激进的表现形态就更不必说。因此,“具体问题”不仅仅是一些已经被写入书本或者沦为行规俚语的词汇,更应该落实到历史语境和个人经验上去;而重提这些问题则是在过去与当下之间的再次介入。一次展览是一个抛出问题并以自己的方式探讨问题的平台。如何让问题不仅仅停留在抽象和思考的意识或史学领域,而是真正实现“具体”,从而进入创作、批评和展览实践的维度,这或许是在提出问题、做出姿态之后需要进一步推进的;否则,展览和问题会变得比作品更抽象,对问题的探讨也将再次沦为虚无缥缈的词汇和能指的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