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5 results for: 赵赵

  • 所见所闻 DIARY 2020.06.04

    啊朋友再见

    张晴

    我今年最喜欢的一件作品来自中国网友:他们把一篇被删除的关于Covid-19最早吹哨人的采访转成各种“无用”的语言发在微信朋友圈里,包括十六进制、表情符号、甲骨文以及J·R·R·托尔金(J. R. R. Tolkien)发明的辛达林语等等。不难想象,这些版本的最佳观众群恰恰是审查者本身。

  • 采访 INTERVIEWS 2018.08.13

    赵赵

    郭锦泓

    粗糙的沥青、彩色的金属、斑驳的痕迹——赵赵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的最新个展选择以“弥留”这一略显肃穆的词语作为题目,将艺术家自2010年起就在思考和梳理的一些隐秘而抽象的情感,藉由马路上被碾碎的猫的形象系统地呈现给公众。本文中,赵赵解读了此次展览背后的若干内向思考,包括个人于社会中的定位,以及自我意识形态的变化。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8月23日。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1.03

    流动者会议

    吕斯乔

    这个冬天,“流动者会议”紧急召集十八组以全球化社会中的不稳定群体为议题的项目,讨论了国家和资本对非特权阶级的控制。未入展厅,已可瞥见由马永峰/Forget Art发起的《游击寄居症!》(2011至今)与分散着建筑工地的明当代美术馆周围环境产生了无缝对接。然而,在美术馆语境内被合法化的“游击”和 “违章” 建筑除了为周围的工人提供了一个休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9.19

    赵赵

    赵梦莎

    赵赵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最新个展新闻稿宣称这是他“十年来最重要的个展”,这个说法此后也不断出现在各媒体的转述中。这种斩钉截铁的口气在当代艺术家中并不多见。大多人可能没这份底气,更多人不愿意被盖棺定论。《塔克拉玛干计划》、《西装》及《刀》在空间中各自独立,作品裹挟着成长记忆、家庭、日常生活,不断强化着一种“第一人称”叙事,来输出赵赵独有的个体经验史。显然,用三件作品来归纳总结十年跨度的实践,这个尝试本来就只与创作者自身有关。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5.15

    八种可能路径

    Meta Marina Beeck

    进入“八种可能路径”的展厅,我必须先穿过一个狭窄的走道,走道里充满了北京胡同里录制的各种声音。艺术家秦思源在这件作品里收集了老北京胡同里日常生活的各类噪音和音响。装置《胡同声音》(2014)在引导每一位参观者进入展览的同时,也提出了德国有关现代中国语境讨论中的主要话题之一,即:在大商场逼迫下面临消失命运的胡同。

    周二晚上在

  • 新闻 NEWS 2013.10.31

    2014年悉尼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名单公布

    2014年悉尼双年展于近日公布了参展艺术家名单,共有90位艺术家受邀参与。恰逢悉尼双年展四十周年,本次双年展将于明年3月21日开幕,延续至6月9日。艺术总监Juliana Engberg确立了“You Imagine What You Desire”为主题的策展方案。

    受邀参加本届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有塔可,赵赵,段英梅以及刘冰野与张文华等。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9.20

    “图像·历史·存在”

    安静(Lee Ambrozy)

    今年夏末,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的艺术收藏占领了中国美术馆的整个三楼,从评论角度上讲,收藏展不一定能够吸引评论家产生太多的言说,但是由于泰康空间最近举办了“51平方米”的系列,给批评家提供了讨论新兴艺术家与实验性创作的机会,所以,北京的艺术界对这场展览还是心怀期待的。收藏中有不少现当代的里程碑式之作,而展出的作品涉及了近期艺术市场里所有的重要名字,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不断发展的前卫艺术,这些都是当代美术史常规叙事里的关键点。但此展览把故事的起始部分推到比一般叙事里的“1978年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更早的位置:20世纪的60年代左右,甚至还更往前一些。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4.07

    51 m2: 16位年轻艺术家

    杜可柯

    如果在今天做艺术家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变成千万营生中的又一种求生方式,那至少这种方式跟“生活”的距离最难界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五点之前做螺丝钉,五点以后找“自己”,职业艺术家却要以“自己”来保证“工作”的独立和独特。这种由无数可辨度或高或低的特殊“个体”组成的特殊“群体”以及该“群体”的劳动成果究竟具有多大说服力(或者,魅力)?

    要认真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11.11

    泰康空间-草场地新空间开幕首展

    景晓萌

    泰康空间入驻草场地,开幕首展即以双展览的大手笔拉开新空间的序幕。 《51㎡:1# 赵赵》和《泰康收藏摘要》,两个展厅,两条线索;一则是对既往中国美术史历程的回顾,二则是对当代艺术创作状态的展望。

    《51㎡:1# 赵赵》贯彻了泰康空间一贯坚持的对当代艺术的鼓励。“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9.27

    北京,正在发生

    任兰

    在北京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各个艺术区又热闹起来。9月16日下午,在位于建外SOHO地下商铺的“这个店”,Julieta Aranda(胡里亚特•阿兰达)、Anton Vidokle(安东•维多柯尔)、 Martha Rosler(玛莎•罗斯勒)和胡昉以及“这个店”的工作人员Michael

  • 杂志 PRINT 2008年12月

    北京现场

    Colin Chinnery

    曾经看上去了无生气的北京,在2008年却散发出了新的光彩。那布满钢筋水泥的地带在奥运粉刷工程的魔力下,洋溢出一派活力四射的气息。除了改善市容和资金流动外,时间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财富。跟随着奥运的脚步,北京有着足够充分的时间,以缓慢而开阔的步伐向前迈进,这番盛事带动的热情,似乎久久停留在人们的脑海中没有散去。今夏这场国际大亮相后,我们依然可以在此感受到一种特殊的节奏和空间体验。时间已过去了很久,中国式“长时段”的物质残余依然在空气中徘徊。当一座城市连空气中都负载着历史性的机遇时,这将意味着什么呢?这番浓厚的乐观主义,甚至也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种情势下,又如何去创造意义、找寻意义呢?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2.14

    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任兰

    12月6日,梯空间群展“断舌”开幕。想不到在艺术的寒冬,还有这么一次浩浩荡荡的群展,还有这么一次开幕饭和开幕酒。没有发放画册,也就罢了。

    “杭州残联主席”陈晓云在他的录像《狴》里,再次表现出对畸零人、鞭打和绳子的爱好,十台湖蓝色大卡车围困着一名男演员,洒水车淋下倾盆大雨,泥泞中,演员持鞭而立,不时鞭打泥地。因为标题奇特的发音:BI,我们都猜测是艺术家自己发明的字,陈晓云辩说:“有这个字,古代的一种兽,代表‘禁锢、驱赶’,就是门环上的那只。”

  • 杂志 PRINT 2008年12月

    2008年度十佳

    Philip Tinari |田霏宇

    Philip Tinari(田霏宇) 是《Artforum》的特约编辑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系列刊物《掉头》的主编。今年他为北京的PKM画廊策划了《癫狂北京》的展览,为柏林的Esther Schipper画廊策划了《CYLWXZ》展。

    1)《吴山专:国际红色幽默》(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这是这位最受忽视的中国观念艺术家的首场个展,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9.23

    “失眠”摄影展

    木音

    将三十七位艺术家集中在“失眠”主题下,共同进行一场艺术实验,策展人付晓东的创意可谓大胆。而以摄影为主要媒介,多少让这个命题的可操作性更强一些。艺术家以摄影作为媒介来进行创作也是近几年的一个趋势,想法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似乎更短一些。

    失眠,让人的潜意识浮现出来,甚至超过显性意识。艺术家不例外地更是在无聊、自醒、臆想和崩溃边缘游走,在异常清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4.11

    赵赵:大泉沟

    德天

    来自乌鲁木齐的赵赵,在草场地艺术家的工作室里工作和生活了四年,因此有了创作的冲动和愿望,随着对于周边生活拥有不间断的记录,终于成就了近期的一次个人展览,展览题名《大泉沟》。大泉沟位于新疆石河子(也同样是艺术家艾未未的成长之地),暗指着艺术家的精神来源和生命来源,因此他的作品同样契合了他的个性。

    赵赵的主要作品都是以图片和事物相结合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