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转调:u/n multitude与‘政治乐谱’”展览现场,2021.

北京

u/n multitude

缓存空间 | CACHE
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七星东街料阁子11号
2021.11.13 - 2021.12.13

“转调:u/n multitude与‘政治乐谱’”是今年少数给我留下体感记忆的展览。它的开幕定在北京的一个寒夜,到场的每个人仿佛都莫名身处错置的时空里,一会像中国,一会像俄罗斯。事实上,作为存在于2014到2016年的临时集体,由音乐史家和艺术家构成的俄罗斯小组u/n multitude关注的问题和中国并不直接相关。他们的创作深植于俄罗斯当下的政治环境及历史,特别是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给俄罗斯带来的内外交困格局,包括国际环境的恶化和本国政府对国内舆论、文化业愈发森严的管制。但中俄两国在过去一百多年从革命到后革命的创伤经验,以及目前笼罩中国社会的一种新的、“去政治化”的幻觉般常态,不仅深深左右了当下一大批创作者的情绪,也使得我们很容易对u/n multitude作品中历史化的批判视角产生共情(尽管有时这种共情只是想象性的):敲打铁管时的手势、“贫穷艺术”样的乐器(鞋子、锈铁管,或者干脆是土豆、胡萝卜等蔬菜)、被“身体化”继而被“革命化”的大提琴……像极了两国社会主义时期某些指向革命的强力叙事单元,也像极了中俄在社会主义遗产基础上生发的某些左翼行动的象征物,它们在之于中国、亦之于俄罗斯的异时空中被u/n multitude重新整合,以极富感染力的形式,共同塑造出一个情绪集中的回声场。

《蠢驴弥撒》(Asinine Mass, 2014)挪用了中世纪愚人节上的狂欢形式,弥撒仪式由牧师主持。但牧师原本要学的驴叫拟声词“噫啊……”变成了1962年赫鲁晓夫谩骂抽象艺术时的脏话,如“你画的都是垃圾,这是蠢驴的艺术!”在“加冕”(crowning)的骑驴子“牧师”登场之前,小组其他成员通过演奏提琴、号等古典乐器,和铁管、鞋子等生活用品的方式煽动着围观者(包括现场的观众和观看录播的我们)的情绪。随着演奏的持续,的确有许多观众不禁脱下鞋子,加入小组的演奏。现场的空气慢慢快活起来,而演奏的舞台所假定的时空亦开始接近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广场。待到滑稽“牧师”梦游般的出场,狂欢中的每个人都意识到“牧师”就是那个要被“脱冕”(uncrowning)的“非凡角色”,是“狂欢节中的国王∕傻瓜”。

《厨师vs韦伯恩》(Cook vs Webern, 2014)与奥地利作曲家安东·冯·韦伯恩的惨死有关。“1945年,二战结束后不久,韦伯恩晚上从家里出来抽雪茄,美军的一名炊事员将点烟的火柴误认为是其他东西而射杀了他。”这则短故事中隐含了一个关于生活经验的讽刺。原本最应该熟悉火之形象的炊事员却将最不应该弄错的点烟火柴弄错了,最终酿成惨剧。u/n multitude小组显然觉察到了这个讽刺结构,他们敏锐地将故事中的趋近视觉和触觉的火转换成声音的元素——“厨师”切菜、把碎菜倒进钢琴,以及倒完之后猛击钢琴顶盖所制造出的声响。这些刺耳的“非音乐”不仅被用于模拟故事中的枪声,更取代或压过了“韦伯恩”原本歇斯底里的即兴演奏,使后者彻底消音,构成了个体死亡和往事在历史故纸中沉睡的双重隐喻。从“转调”中展出的影像来看,u/n multitude小组更关注现场表演,而非表演的记录。在《厨师vs韦伯恩》的录播画面上,我们看到观众们来来往往,有时离表演者很近,放松地拍照、遛狗,甚至还有位中年男性从地上拾起一枚土豆带走了。不过这些引人发笑的临时状况丝毫没有削弱作品的严肃性,也没有让表演“出戏”。相反,在“政治乐谱”式的切菜倒菜∕弹奏钢琴的强音回环中,它们内化成为严肃性辩证的一部分,揭露出发生在历史与当下晦暗间隙之中的那些反讽性时刻。

缓存空间门口悬着一根几乎和门框等高的锈蚀铁管,但要等看过《蠢驴弥撒》,观众才会意识到它的真正意义,起义军式的,或者是狂欢节式的。在简短的介绍之后,“转调”展以狠敲铁管开场。它的噪音极大,几乎击穿耳膜。后来从展厅出来的朋友也玩了几次,每次敲击都能打断思绪、中止对话。现在回想起来,就像u/n multitude小组赋予声音以深刻的政治性,如同玩笑的狠敲倒也像是一次次有所针对的转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