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邵纯,“迷·体”,2022,展览现场.

上海

邵纯

花厅计划|the cloister project
上海复兴西路62号修道院公寓二层
2022.03.12 - 2022.05.22

邵纯此次在花厅的展览“迷·体”试图触碰新居住者(作品)和原居所(空间)之间的亲密性。受空间启发而创作的新作被置入不同功能的空间区域中:入户左侧厨房内的《Super Clean》在纠葛的绳结下打发着绵密的泡沫,自动清洁的同时不断落下印渍;《The Lure》入住进对门的书房,拆落布料的台灯骨架和扯乱的人造发丝被编织在塑料水管的外壁,迷你的电子元件被缝于其中发出轻响;客厅里散落而宿的《Chaos Abacus》以鱼饵的串珠排列推演着不同时间序列下的空间记忆,荧光、尖刺和渔网陷阱藏于记忆之隙;居于北卧的《Lamp Ladies》衣冠齐整地在玻璃腹腔中吐出均匀气泡,《Air Chrysalid》在南卧刚刚经历了一场自我的撕扯,液体沿管壁流下,雾气从倾斜的亚克力袋中溢出。

或许展览英文标题中的“Riddle”(谜语)暗示了一种观看方式,即模仿艺术家在创作时所使用的方法——对不同的材料器官进行解剖并完成生理性重组,继而在这些给定的“身体”及其所运作的更广泛系统中察觉可感知的联系。作为观看者的我们,不妨也试着将作为谜面的作品材料进行二次拆解,并对藏于其中的谜底即作品意识重新钩编。材料的外在属性赋予了其内在自我叙述的欲望:柔软而韧性的织物(硅胶织物、薄纱、防水布)意味着新一层皮肤的出现;自然之物(海胆、贝壳)作为被黏合之物,成为人工皮肤上的混合肌理;废旧的美容产品(假睫毛、人造发、化妆海绵)复现着对年轻身体的消费渴望;尖利的金属制品(鱼钩、钢丝)象征着生命力背后潜藏的暴力,这股危险力量反复刺穿回身体。最终,这个被手工作业出的“身体样本”通入电流,在不同机械元件的运作下被激发出活性。

若将材料视为作品的外在肉身,那么其内在意识则现于一呼一吸之间。“气息”在此既见证了低技术驱动下非人形象的出现,也指向更古老的精神意涵,即“pneuma”(气与灵)。在斯多葛学派的见解中,pneuma是组成有形及无形生命体的核心要素。邵纯作品中的pneuma附着在各异的神秘学领域,呈现出内在的游离及矛盾性:《The Lure》中的微弱声响源于塔罗牌解读;《Air Chrysalid》借“小小人织空气蛹”的寓言(“空气蛹”来自于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象征着一个如网般被织起的认知系统)隐喻不断增殖的意识和认知;卧室中廊悬挂的《The Entrance》以罗夏墨迹测试(Rorschach Test)显现出意识走入分歧。以此回观南北卧室里不同形态的装置身体——《Lamp Ladies》的“稳定安眠态”与《Air Chrysalid》的“焦虑变形体”,这两者恰构成了意识(谜底)的矛盾面:甜美亦危险,恒久亦临时。

从材料属性到形态构建,邵纯手工纺织的装置身体让我联想到伊万娜·贝斯克(Ivana Bašić)以及李美来(Mire Lee)的作品——借由液态化的材料完成对固定形态和现实界限的主动逃逸。而邵纯的作品更多显现出一种逃逸的困境,也让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与之强烈共鸣:囿困于居所中的身体容纳着自我矛盾的情绪,失落、焦虑、恐惧在外部物化为新的身体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