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郑明河,《夜途》,2004,单频道录像,彩色有声,时长98分钟. “暗游”展览现场,上海外滩美术馆,2022.

上海

郑明河

上海外滩美术馆 | Rockbund Art Museum
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20号
2022.11.12 - 2023.02.05

在郑明河(Trinh T. Minh-ha)的首次中国个展“暗游”中,这位生活在美国的越南裔艺术家通过近四十年间不同时期的影像作品和书写,带领观众潜入她糅合了口述历史、女性批判、人类学图像、哲学与诗性的声画重奏中。鉴于近三年由于疫情原因国际艺术家本人缺席展览已成常态,加之去年底上海的社会事件和防疫政策的起伏,诸多因素合在一起,为我们异常清晰地勾勒出了对本次展览或许最为易感的受众:一个包容的,开放的,穿梭于不同语言边界的专业观众群体。与此同时,展览因现实因素有半数作品无法完全公开展出的情况也令人不得不思考:面对现实的制约,一场严肃的展览如何能够触及更广泛的观众?一场机构展览如何履行其公共教育的责任?当然,这并不影响“暗游”中作品本身的质量和多元性,不论观众从离散者的口吻中感到的是冒犯、共鸣或启发。

不得不提的是由上海外滩美术馆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当代艺术中心共同委任创作的新作《中华何如?》(What About China?, 2022)。借助上世纪九零年代在中国拍摄的影像材料,郑明河正面处理了中国叙事这一宏大母题,但其朴实的拍摄手段和概念里并没有任何越殂代疱的野心——正如艺术家所言,她的作品并非就事物本身谈论,而是在其近旁言说(to speak nearby)。伴随混合了郑明河本人的思考与作家兼导演郭小橹的自传式文本、虚构与现实交替的旁白,《中华何如?》带着某种张弛有致的音律感,在中国民间乐曲、古代诗词、绘画理论、传统建筑等不同美学话题之间回旋,试图描摹出它们形而上的共通之处。影片用和谐、共鸣、顺从、兼容等直指文化典型的诸多抽象概念作为章节切分的关键词,叙述中某种类似传说故事的神韵更是从形式上致敬了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儒道佛经典。不过,所幸艺术家对自己引述的文化和社会知识及其需要的距离感有充分的掌控,使影片避开了本质主义的窠臼。此外,郑明河还对文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规模工业化进程,高速展开的城乡建设和数字监控等现象进行了具有批判性又不失尊重的观察,亦在最后通过某种圆形的比喻,让人们看到了在对一切现实的调度、改造和修正中无处不在的主张调和的思维倾向。在所有这些问题中,艺术家对儒家传统在女性议题上的保守落后之指摘,可能在当下最具迫切性:只消想想近些年无数被噤声的女性受害者,她们被监禁或施暴的遭遇始终未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正面讨论及回应。

郑明河往往有意使用低像素图像。和来自主流渠道资金充足的图像不同,它们的粗糙和不完美指向了那些被主流历史掩盖或遗忘的生活本身。作品令人惊喜的另一维度,在于与视觉叙事相对位的某种暗含谱系的民间音乐之“复调”行进:如果说传统儒家礼乐合一的美学主张往往优先服务于伦理生活甚至是统治秩序,那么与典雅纯正的中和韶乐相较,民间流传至今的诗词乐曲则多暗指个人境遇,更像是艺术中的“另类”逃亡叙事的历史碎片,与同样粗粝卑贱的图像及其涵盖的无数无名面孔们,在无声的岁月中尊卑与共,共享着不被谈论的情感史。通过捕捉那些从历史辉煌乐章的B面中不经意泄露出的真实,以及刷新制造现实及其存在条件的叙事方式,郑明河的影像试图将图像从抽象的恋物或具象的文档中解放出来,令图像蜕去其表征之茧,还原其在历史记忆中的位置,并在影片播放结束后提示真正剧本和行动的开端。在展览现场,郑明河本人直言真相的声音始终贯穿着多件作品,仿若“幸存的萤火虫”一般,其微光闪烁于当下的政治晦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