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陈熹,《彗星 A》 , 2011,针管笔, 马克笔, Fabriano水彩纸, 70 X 100cm。
 

上海

感冬

OV画廊 | Oriental Vista Gallery
上海市绍兴路19号
2012.02.04 - 2012.03.18

如果不在冬天谈论,在冬天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大地被清空,人在空间中骤然缩小;体感冰冷,意味着需长留室内。北欧冬眠的大地上,人们在屋宅中编织具伸缩感的故事,嵌入极夜的僵冷。《怀旧的未来》讲述着当年那些困顿的俄国知识分子,在冬夜烧书取暖——这荒诞的诗意是精神贵族们的祭酒。冬天时空漫漫,给叙事端出了板凳:有“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也有豹子头林冲奔命风雪夜。冬天是冰冷的春天,有内生的萌发力。就像本次展览,一副简洁而思索的表情,充满想象的甘甜。

展览入口处,计文于朱卫兵的作品《没有人的伊甸园》(2010)先声夺人,一袭白色蚊帐缀之以粉色饰边,打造出了甜美的伊甸园。繁复褶皱的树冠以及树的躯干被笼罩于纱帐之中,而地表下的根系露出帐外,一路垂曳至地——这看似完美的宝方,没有蚊蝇,也没有人,一树繁花又如何?好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Monika Lin的《打包盒》(2012)则是一个微缩植物志,被树脂凝固住的米粒、胶带扮演了四季枯荣的树木植被,这些廉价微小的用力生命体,只有在凝固时才被挽留住了即逝的命运,正对应着快速消费/浪费的探讨。陈航峰的作品《来来去去》(2011)同样在现实和梦幻间徘徊不去:三棱镜面拼合出一个雪绒花的形状,但所有细节都来自于日常可见的蓝色器物:轿车、玩具超人再到清洁用品——有趣的是,蓝色的能指几乎毫无悬念地覆盖了“清洁”的概念。史晶的《白线》(2006)系列4-6,有趣地呈现了光的魔力。面对画作,不同的视角点将决定观看的命运:正前方的观看者能看到似有若无的画面和油画的线条肌理,而“左右开弓”的位置够得到更清晰的图景:冰川、海洋,以及正在融化的冰原。王韬程的作品《妹妹》(2010)神秘莫测,在颇似卷轴的纸面上,以一种“小道野史”的叙事口吻,讲述了学业优异的“妹妹”失踪的故事。但作者并不意在以“池塘里浮起来的尸体”来冲击眼球,阴暗的故事最终被一束升起在校园中的花束所取代,赢得了一种魔幻的意味——但简单的故事仍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残酷和阴冷。陈熹的几幅作品则充满童梦感。《雨夹雪风沙》(2011)、《月光》(2011)让人想起了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的若干场景,比如那个干燥的星球,那些玫瑰花。而《破冰船》(2011)利用了冰与白纸的共性,一艘小船划开纸面,里头渗出了蓝色的海洋。在此处,冬天提供了极多的可能性,就像奥雷连诺上校触摸到冰时,毫无顾忌地说:冰是烫的。没错,冬天有时热得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