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陈晓云,《驱赶羊群和满山的灰烬》,2014,雕塑,青铜,大理石,钢架,194.3x79x69.2cm.

上海

陈晓云:列宁的二十一首诗

香格纳画廊(主空间) | ShanghART (Main)
莫干山路50号,16号楼,上海,中国 200060
2014.04.19 - 2014.05.26

更多的时候,陈晓云被当作一个文学化的艺术家,在他已尝试的录像、绘画、雕塑等多种媒介中,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恣肆锋利的图像化语言。香格纳画廊的最新个展“列宁的二十一首诗”仍然延续着两种极端气质的串联:冰冷如同置身海水,灼热仿佛融入烈火。和以往摄影与录像媒介不同的是,这次的作品更多以青铜雕塑的形式出现,青铜本身带着古典禁欲式的冰冷材质,被蓄意的揉捏处理后,提示出曾经被身体伤害过的柔软意象,跳跃的依然是他一贯略显“邪恶”的诗意以及末世感的乌托邦情结。这些都体现在他标志性的标题写作上:“最苦涩的方糖在你眼前融化”,或者“椎间盘突出10周年心理疗法”,以及如他所描述的“三道抽象闪电击中工、农、兵的象征:离开羊圈的书记,十字路口的拖拉机,广场上的红旗”。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塔在原有规则螺旋上被打乱,抽取出数个单独回旋的元素,拼贴成无序而疯癫的调性。这样的意象弥散洋溢在整个展览之中:腐朽透的钉子,站在山羊背上的牧羊人,以及那些作为共产国际标志却又断裂缠绕的镰刀和斧头。艺术家在攫取图像的同时,也怀疑着这种机制:“图像即是一切,直至无语。”

艺术家虚构并扮演了他的列宁,并为之写下二十一首诗,他揣测着列宁的用词和心理:对于这样一个热衷于革命事业却得了梅毒的伟人,在情绪的颠簸起伏之时会不会意气奋发的作诗二三首?从这种依据病理学逻辑的内心分析中,推导出属于列宁的荆棘、闪电、骨头的意象谱系,当艺术家为我们编织出一个诗性列宁的同时,另一个曾经存活于历史轨迹和公共记忆的列宁却被抛弃了,我们很难、也无意去比较两种方式孰优孰劣,只是这种想象化的列宁对观众而言似乎更单向些,展厅中被激发的种种想象,最终往往被艺术家塑造的意象所裁决,此时艺术家描述的情境似乎走到了我们熟悉的反面——当然在这里无所谓对错,因为一切都是由艺术家创造的一出排演。这个意义上,青铜雕像所散发的古典光泽,和艺术家才情化的叙事倒是奇特地相互呼应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