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德国:艺术之域”展览现场,2014.

北京

德国:艺术之域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Cafa Art Museum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2014.11.29 - 2015.01.04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艺术之域”试图通过十五位旅居德国的异国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以一种更为丰富复杂的方式呈现本土文化的成长过程。但尤其吸引我注意的是,展览中有几件作品回溯到了艺术的灵性问题,体现了艺术家对潜在忧患的敏感。比利时艺术家拉方丹(Marie-Jo Lafontaine)的影像作品《每一个天使都很可怕》(Jeder Engel Ist Schrecklich, 1991/92)题目取自里尔克第二支《杜伊诺哀歌》,火焰爆炸的不安图像指向长存于人性中的古老恐惧和世界中个体生存意义根据的困惑。若哲学必将引向悲观,艺术是否能为生存创造更为深刻的意义?美国观念艺术家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的《一个和三个锅》(One and Three Pans, 1965)通过将平底锅实物、平底锅图像以及字典上的文字解释并置,试图重建艺术语言,以获取新的意义生产方式。作为艺术家的科苏斯成为里尔克上帝之外的超验:一个诗人,一个新宗教的黑天使。

艺术家常被冠以“文化漫游者“之名,这些穿行于城市各个角落,游手好闲的Flâneur让本雅明为之着迷:他们执念原初的记忆,如黑天使般穿行于现代生活的碎片之隙。本雅明预言Flâneur的漫游必然成为犯罪:作为漫游者的艺术家在科技媒体时代将打破现代主义对主体和秩序的幻想。活跃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韩裔艺术家白南准(Nam June Paik)把滑稽的媒体机器人变成平行于人类的存在,那些臭名昭著的媒体机器作为灵性之物曾一度质疑、消解了人类存在的特殊意义。与此同时,战争通过科技侵占生存的每一寸土地。在麦克多里纳·耶德偌瓦(Magdalena Jetelová)的系列摄影作品《大西洋墙》(Atlantic Walls, 1995) 中,十幅黑白照片援引和挪用了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地下掩体考古学》(Bunker Archeology)里的文字,照相机平视展现了一个丑陋、冷酷的现实,人类的现实。上世纪的纳粹暗堡在岁月和风沙中土崩瓦解,如同沉船在混乱的世界和无序的历史中慢慢下沉。

漫游者撩开天使的目光, 独自一人, 播放黑暗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