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陶辉,《一个人物》,2015,声音装置,麦克风,耳机,13’55”(中文),17’43”(英文).

上海

陶辉:一个人物与七段素材

AIKE
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6号楼
2015.04.18 - 2015.05.18

简单说,“一个人物与七段素材”展出的是两件作品,写着“一个人物” (1 Character)的播音室,以及被布置成车站的放映间。声音信号从播音室里传出,发送到单独的耳机内,观众必须独自面对里面的故事。耳机里中年妇女的自述表明,此刻这个“人物”已经死去,空置的播音室宣告“人物”在场或曾经在场。对于普通的视听世界,声音装置“一个人物”与录像“七段素材”都有一部分缺失,“素材”里所有的声音连同环境噪声被抹去,也因此两件作品相互补充融为一体。

“一个人物” 带来的故事是连贯与始终的,叫人忘记怀疑它的真实性,中年女性淹死在长江里,最后一刻她感觉到自己的身体飘起来,盘旋在河道上空,录音一遍遍重复,仿佛她有大把时间一再回忆过去:城市让人失望,重回乡村找不到身份认同,她没地方去只能永远游荡。这使得构建的真实故事最终偏回虚幻。在形式和内容上,展览的两个部分共同创造了良好的互文关系。对待“素材”,陶辉的方法是不用方法,让它们自然相遇,艺术家不在台前干预,将内容凸显。录像中大部分画面都采用了长镜头,接近正常时间的过度方式,亦接近现实生活。“七段素材”都有被具体化的人群:悔恨的囚徒,重复的劳动者,应枪声倒下的少女和坑里的侗族姑娘。不同于声音对现实的具体描绘,每条“素材”埋着问题并没有展开,例如民族文化的衰退,消费压迫下的底层劳工等。城市化变迁带来的文化错位与陌生感反映在录像中的每个人身上,但陶辉并非在讲述时代浪潮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实际上,快速掠过的片段、不同群体遭遇反映出的是艺术家自身的困惑。这也相当于自我映射、自我治疗,确实,人对世界的理解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推导出来的,而陶辉一直以来都将自我剖析作为创作的核心。

被艺术家称为“综合现实”的构建方式,内容上看是现实的。记忆,民间传说,内在现实与客观现实,在感官上形成拼贴后,其结果恰恰是超现实的。不同于超现实主义强调潜意识与“梦的影像”,陶辉的作品直指真实,这真实是现实的镜像,它可以照映进个体的未知意识,使意识产生巨变。这些完全真实却很难叫人接受的素材,是真实的不真实状态。它的形式很迷幻,也可能被误以为是虚构的幻觉。至此,陶辉描绘的现实开始游离在现实以外。